注册登录 English 加入收藏
论文寄语论文征集方向与议题论文报名
论文寄语

      第18界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W104开放建筑实践组第18届开放建筑国际年会,由中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W104、香港大学联合主办。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将共同探讨关于城市转型过程中长效建筑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当前,很多城市正处于一种快速而混乱的转型期,老的建筑肌理和空间秩序逐渐被由政治或经济为主导的新的建设行为所破坏。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非常有必要考虑建筑的长效使用。
      我们所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在接受既有建筑肌理的渐进式变化的同时,考虑目前建设行为的长期效应。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但是新方法的实践需要关注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不同的变化周期、以及不同形式的责任和控制,人们对此并不了解,也未尝试。本届大会将安排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学术论文宣讲、各国建成项目展览、以及学生竞赛作品展示。这一过程将会探索关于开放建筑和长效建筑的理念和方法。整个会议的七个分主题相对独立,同时也会涉及其它相关主题和问题,但整个会议总体上将围绕着城市转型中的长效建筑这一主题而进行。 所有入选论文由建筑技艺杂志结集出版,优秀论文将推荐给《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实现ISTP检索。
经论文提交要求及格式样本,请参阅下载文件

   
    重要通知:
      经过本届大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核、评议,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80余名作者提交的学术论文摘要已经通过初审,经过调整和完善后的论文将收录到本届大会论文集。恭喜各位在本次大会涉及到的七个分领域取得进展的各位同仁。

      按照惯例,针对参加大会并交纳会务费的专家学者,大会除了提供大会常规服务、大会期间的餐饮服务外,我们还将完成论文集的出版和发行工作。参见本页面右上角“报名参加大会”链接。

     我们推荐采用银行汇款的方式缴纳费用。具体事宜请咨询大会会务组,联系人:王珊珊女士(电话:010-88327055)。
 
     缴纳方式

费用

银行汇款

到会付款

专家学者

¥2500.00  

¥2500.00  

学生

¥1200.00

¥1200.00







汇款时请您注明会议名称+单位/学校+姓名
开户户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银行账号:860983066610001
开户银行:招商银行北京甘家口支行
银行行号:(本市)461
(外埠)308100005051
银行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甲39号
邮政编码:100037
电话:010-68365421 传真:010-68365423


      若您选择银行付款,请您在汇款后保留汇款凭证,并在汇款三日后电话通知会务组,以便我们查询后为您保留参会名额。若您以学生身份参会,请您在参会时出示本人学生证。

      没有提交论文的专家学者可以选择到会付款,我们将根据您的注册信息为您保留名额,同时,若您为学生身份参会,并请您到会时出示本人学生证。若您选择到会付款,我们将根据您的注册信息为您保留名额,同时,若您为学生身份参会,并请您到会时出示本人学生证。

论文征集方向与议题

 会议主要议题

  1. 1、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和建筑
  2. 2、动态发展社会中的长效建筑
  3. 3、适应发展的长效医疗建筑
  4. 4、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肌理
  5. 5、灾后应急建筑——长效建筑的基础
  6. 6、填充体产业——长效建筑的关键
  7. 7、社会保障性住宅的变革

 

 

 

Scientific Committee

科学技术委员会

 

ASTLEY, Phil

Senior Research Fellow, 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frastructure
The Bartlett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CHIU Rebecca 赵丽霞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AVIS, Howard Davis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Oregon, USA

FUKAO, Seiichi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oky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GERAEDTS Rob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school, Delft University, Holland

GU Kai
Senior Lecturer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The University of Auckland

HAO Lin  郝琳
Doctor and Director of Oval partnership Ltd. and  Director of Sustainability of Integer Intelligent & Green Ltd.
欧华尔顾问公司董事,绿色智能公司可持续发展总监

JIA Beisi 贾倍思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大学建筑系

KENDALL Stev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all State University

KADOWAKI, Kozo
Lecturer of Architectural Department, Meiji University

LEE, Jaehoon Lee
Professor of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Dankook University, Korea

MORADO, Denise
Professor Escola de Arquitetura UFMG
Departamento de Projetos e Programa de Pós-Graduação em Arquitetura e Urbanismo (NPGAU), Brazil

MURAKAMI, Shin Murakami  村上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ugiyama Jogakuen University, Nagoya
日本名古屋椙山女学园大学

OUYANG Wen 欧阳文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RICHARD, Roger
Professor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Montreal, Canada

TSOU Jin Yeu 邹经宇
Professor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Director, Center for Housing Innovations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pe Cuperus
Director of OBOM Open Building Strategic Studies ,Delft Univerisy, Holland
Dr. Tareef Hayat KHAN
Architect and Senior Lecturer,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TM, Malaysia

时间安排

请将论文摘要和封面(见附件)的Word 文档用附件的方式发送给:

黄琼 博士 (openbuilding2012@hotmail.com)

论文摘要递交期限:2012年4月20日
论文摘要审核通知:2012年5月31日
论文全文递交期限:2012年7月31日

主题一:高舒适度、低能耗的住宅和建筑

      世界范围的能源压力、降低能耗的必要性、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迫使政府、业主、建筑师和工程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过去的行为和价值观。目前所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建设行为中各方的利益冲突。一方面,政府、大型社会公共机构、或者“实体垄断行业”作为公众的一方,对建设行为有着较为长远的考虑;另一方面,企业、地产投资商、以及单个的家庭则从私人利益出发,更多地考虑短期效益。关键问题是没有单独的一方能决定一切,无论是在政策领域还是在建筑领域。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关于高舒适度、低能耗建筑的探索性研究或实证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应基于对上述利益关系的理解和认识。问题是:究竟居住者对于建筑形式、舒适度和能耗等方面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控制,而公共层级又能对舒适度和能耗进行哪些方面的控制?

主题二:动态发展社会中的长效建筑

      几十年前,日本社会进行了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从“拆了新建”的经济方式转变为“建筑维护”的有组织的经济方式,其中涉及很多对于建成环境的理解。在2008年,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法律以激励建造具有200年寿命的住宅。或许有人说日本由于经济萎缩和老龄化已不再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社会了。但这种理解是片面的。在欧洲,甚至不久的将来在美国和中国,将出现一致性的趋势,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不仅仅通过关注能量流和能源消耗来实现。推动长效建筑在世界各地都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关于上述议题的论文,这通常是一些相互矛盾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建设并持续地更新改造,以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从而达到建筑的长效使用,并与人类社会动态发展的自然性相一致?也就是说,如何从“拆了新建”过渡到“老建筑活化”。

主题三:适应发展的长效医疗建筑

      在过去50年里,西方很多国家的政府卫生部和健康机构做了大量尝试来建造“弹性的”医疗设施。虽然动机和目各有不同,但是总体目标都是在医疗技术和设备快速发展、疾病谱变化的同时,医疗设施依然能够持续地提供高标准的医疗服务。事实是,“弹性的”医疗设施——常常是限定于功能主义和技术方面——或许是并不相关的。西方20世纪对于技术策略的探索误导了我们,因为其实最根本的问题无关技术。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相关的探索性研究或实证研究成果,以阐明上述问题。我们所感兴趣的议题是关于既有医疗建筑设计方法、金融激励政策、如何考虑业主利益、以及既有医院和诊所在新的医疗和康复理念下的一致性和不足之处。

主题四: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城市肌理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促使超尺度街区的超大项目的开发。从介于建筑和城市之间的街区尺度来看,这些开发项目让我们重新思考怎样设计“大的建筑”。普通的开发趋向于关注内向,即根据一种内在逻辑来组织开发项目,例如安全性、销售、以及结构效率等等。结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城市被分割成岛屿状——大尺度、内向的超级街区。随着超大尺度的城市化,当历史的形式概念不再适宜组织城市与建筑的协调性时,什么样的建筑理论、设计策略和方法可以保持城市各部分的联系、适于城市生长和发展的涵容量,以及适宜性?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相关的探索性研究或实证研究成果,以阐明上述问题及其可能性。

主题五:灾后应急建筑——长效建筑的基础

      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由极端天气、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等由人类自身所导致的灾难。非政府组织和政府机构长期以来一致在寻求灾后生活和社会服务的避难所。这个问题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需要为解决灾后住宅的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途径。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相关的探索性研究、实证研究、以及实践项目,以阐述灾后住宅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同时将紧急措施逐渐发展为坚固的居住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我们也征集如何使灾后应急住宅导向长效居住环境的新策略。

主题六:填充体产业——长效建筑的关键

      目前,普通住宅建筑的发展过程总是存在各部分相互冲突的问题。“开放”建筑指在住户入住前(甚至入住后)建筑平面布局可以灵活设计,设备装置可以相对灵活布置的建筑。这代表了一种创新,旨在避免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核心系统和建筑产品是开放建筑实践的保证,目前正投入市场,可以提供一种未来的住宅产品运作模式。其特征是:应时而变、大空间的居住模式、室内采用装配式建筑构件和产品、利用先进软件、高效物流运送填充体构件、多技能现场装配人员团队。填充体在既有建筑的改造和新建多层住宅项目中都具有可实施性。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相关的探索性研究、实证研究阐述发展趋势和可能性。欢迎作者提供任何关于填充体产业的发展——建筑的、技术的、金融的、法规的、商业运作和社会方面的探讨。

主题七:社会保障性住宅的变革

      二战以后,世界各地城市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城市的扩张、人口剧增,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生存空间受限,城市住宅价格高涨。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性住宅的需求开始持续增长。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综合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解决社会保障性住宅紧缺的问题。其中包括需要对于技术体系、政策、社会、金融和管理等方面的新的思考,以及充分认识到单个家庭和住宅单元是整个健康社会住宅环境的有机组成。
中国社会化住宅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验应该相互借鉴,有必要建立基于先进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合作关系。本会议为各国参与者提供交流机会,从各个角度讨论社会保障性住宅的相关问题。

在这一专题内,请提交相关对于社会保障性住房在社区、城市、国家层面的发展思路。主要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性住宅发展所共有的关键问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保障性住宅设计、建造和组织实践技术现状?什么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实践探索?

 

主办方:

中国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住宅科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创新理事会(CIB)W104开放建筑实执行小组
香港大学

更多信息请参考:http://www.house-china.net/obi2012

  

特别支持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社会发展科技司
主办单位

  •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住宅科技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
    创新理事会

  • 香港大学
赞助单位

  • 北京北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

  • 天津大学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
媒体协办

  • 《建筑技艺》杂志社
支持单位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媒体支持
©2011~2012 obi2012.com,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