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登录 English 加入收藏
大会进程新闻动态

从支撑住宅到开放建筑

发布时间:2012-05-11作者:鲍家声

   我从1984年在北京香山参加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研究小组筹备会开始,直至今整整十年,它是我们小组发展壮大的十年,也是我从支撑体住宅的研究走向开放建筑研究的十年。在85年武汉召开的第一次小组学术讨论会上,我介绍了支撑体住宅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在今年小组成立十周年之际的学术讨论会上,我介绍了支撑体住宅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在今年小组成立十周年之际的学术讨论会上,我提出了走向21世纪持续发展的开放建筑的新主张,它是我支撑体住宅思想的发展和延伸,各种类型的建筑都应该也可以按照支撑体住宅的哲学思想去认识和设计,这一年我正是坚持这样的思想去观察建筑现象,思考建筑问题,研究它的理论并努力去实践。

    可喜的事,支撑住宅理论产生于欧洲,但实践更多的却在我国,并己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在我国各地提出来“灵活住宅”、“适应性住宅”、“大开间住宅”、“可移动的隔墙住宅”以及更通俗的“壳子房、”毛坯房”、“半成品住宅”等都是这一思想的探索、发展和实践,而且越来越顺应当今我国住宅建设的需要,受到居民普遍的欢迎,为居民搬进新居又重新改造装修的劳民伤财的苦衷找到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也为适应住房体制改革现实住宅建设三负担的原则找到了相配套的住宅建设生产方式。

 

    开放建筑是一个新的命题,它是封建筑业展规律和内涵的新的认识和新的领悟。1992年国际建筑师大会提出创造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它不仅意味着建筑环境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而且也意味着要适应社会生活形态的发展变化。建筑形态与社会发展形态有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但是长期以来,设计活动却忽视千变万华的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把建筑环境的主体、使用者—人,排斥于建设过程之外,采用静态的设计思维,把建筑物设计成一种终极性的产品,完全定型化空间造成使用上一系列的弊端,不能适应使用者现时多样化的要求,更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需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反思传统的建筑设计理论方法,建立新的建筑哲学观,建筑不仅仅是凝固的音乐,而且还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有生机的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所以,我们提出开放建筑,即以系统的动态和观点来考察建筑环境,研究建筑形态和社会生活形态的互动关系,研究静态的建筑空间如何适应动态社会生活形态的变化要求,它是面向社会发展过程的新的建筑创作思想。近几年的创作活动中,我就是这样去探索实践的。我们设计的图书馆、医院、银行、高层住宅、高层综合体等都是开放建筑的思想体系的产物,我创办的东南大学开放建筑研究发展中心工作室也是我们自己建的开放建筑“实验室”。

 

 

     

 

                                                                                                                                                                                            来自:1995年02期《世界建筑导报》

 

 

 

特别支持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社会发展科技司
主办单位

  •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住宅科技产业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国际建筑与建设研究
    创新理事会

  • 香港大学
赞助单位

  • 北京北控置业有限责任公司
承办单位

  • 天津大学

  •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人居环境专业委员会
媒体协办

  • 《建筑技艺》杂志社
支持单位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

媒体支持
©2011~2012 obi2012.com,all right reserved